内容
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,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,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,“质量兴农、品牌强农” 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,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。
一、基本情况
绿园区强化品牌意识,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农业品牌。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2家,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、省级4家、市级7家,覆盖农业生产、农产品加工、农产品物流、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。以肉牛产业为载体的心脏瓣膜项目启动,积极谋划肉牛创新中心,晟裕农业园被评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。30亩以上规模化园区20个,总面积约3000亩,年产值超3亿元,规模化养殖场49家,养殖大户10个,创建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2个,农村专业合作社162家,绿色有机认证果蔬、知名农产品品牌25个。创响了一批“土字号”特色品牌,“岳家葡萄”“友康白玉菇”等成为长春市名牌产品,皓月农产品被评为长春市十大名优农产品,皓月牛肉荣获第二十届中国长春农博会产品金奖。关东文化园、晟裕农业园、京凤凰3家高端设施农业年营业额达7800余万元。“2镇、4村、10屯、12处景观点”的旅游观光线全面贯通,增强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吸引力。
二、存在问题
(一)品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。部分生产经营业主注重眼前利益,品牌创建意识不强,对打造知名品牌与提高品牌形象缺乏主动性。一些规模基地没有自己的品牌,一些经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基地,存在品牌与基地脱节现象。多数农户满足于地理位置优越、产品不愁销路的现状,缺乏创建品牌的紧迫感。
(二)品牌管理维护尚需完善。我区虽然注册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多个,但精心维护、持续做精做强不够,致使有些品牌昙花一现,难以支撑品牌建设长足发展,相比全国先进省市在品牌建设方面统一形象、口号、包装、标识,保证品牌形象的专一性和系统性方面存在一定差距。
(三)品牌质量体系支撑不足。农产品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,不同农户之间对生产资料的使用、生产环节的把握、管理方式没有统一规定。生产过程中多数农产品没有区分等级,消费者对品牌标识难以准确把握,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品牌影响力,有的老品牌知名度仅停留在绿园区,走出长春市、吉林省的品牌还不多。
(四)品牌营销能力缺乏创新。农户在宣传品牌、营销推广方面,存在一定的自满心理,拘于传统推销手段,与现代市场需求接轨不够紧密。龙头企业存在宣传品陈旧,基地外部形象多年无变化,缺少生机活力等问题,在农产品建设保障方面土地资源受制约,包装宣传不到位。
三、几点建议
(一)突出规划引领,打牢农业品牌产业基础。按照“集中力量、整合资源、强化培育、扶优扶强”的思路,统筹制定绿园区农业品牌培育发展规划,引导支持企业培育、创建及整合品牌,坚决防止品牌杂乱无序竞争。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,对现有的省市级区域性农业品牌的发展,可考虑以全区或各镇为单位,按产品类别分别整合一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进行整体形象设计,制定产业标准,实现统一标准、统一规划、统一包装、统一推介的运营模式,为品牌建设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(二)加强规范管理,提高农业品牌质量水平。抓好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,强化对农业资源、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管。加强对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各环节的监督,建立产品质量识别标志,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、产品条形码制度,做到质量有标准、过程有规范、销售有标志、市场有监测。加大村党支部领办农业合作社、创建知名品牌的力度,推广晟裕农业园的经验做法,在发展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、观光农业新业态方面精心筹划,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品牌创建,加快培育特色品牌样板进程。
(三)强化宣传推介,浓厚农业品牌建设氛围。充分利用广播、电视、网络等媒体,采取专栏节目、新闻发布、网上农展等形式,大力宣传推介农业品牌,讲好农耕故事,将区域民俗元素融入到农业品牌文化建设中,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文化。依托农产品信息网,省农博会、农产品展览会等平台,全方位、多层次宣传品牌农产品,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体系。加强农产品生产与大型超级市场的合作关系,使农产品以较快的流通速度和价格优势直接面对消费者,实现农产品品牌信息传播。
(四)健全运行机制,完善农业品牌保障体系。建立绿园区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,鼓励行业协会为品牌生产者提供品牌推介、人才培训、商标代理等服务,引导企业、基地、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营销。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,聘请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产业专家顾问团,建立覆盖全区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,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,实时把脉产业发展。制定市级以上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奖励政策,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解决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,更好地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品牌的决心。